
这是个积极的现象。
然而,也存在一个被大多数汽车爱好者忽视的巨大隐患。
常见的汽车改装和加装件包括但不限于:
- 更换轮毂、轮胎
- 升高底盘
- 改用金属材质保险杠(也称竞技杠)
- 加装射灯
- 加装绞盘
- 加装树枝分离器
- 加装电台天线
- 加装行李框、行李箱
- 加装侧踏板
- 加装高位进气系统(也称涉水喉)
等等。
相信有些汽车爱好者已经猜到了本文要讨论的话题。例如,车辆在改装或加装后应当告知保险公司,否则这些改、加装件将不在车损险的承保范围内;即便发生无责任交通事故,对方的第三方责任险也只会按照原车件标准进行赔偿,不足部分则需由对方司机承担赔偿责任,这将带来诸多不便。
更重要的是,如果车辆对底盘、悬架等核心总成进行了改装,进而发生交通事故且与相关总成或系统有关,保险公司有权认为改装或加装增加了车辆安全隐患或提高了事故风险,从而拒绝赔付或部分赔付,损失则需由车主自行承担。
因此,车辆在经过改装或加装后,应首先到车管所进行备案,并及时告知保险公司。
上述问题并非本文讨论的核心,改装件在交通事故中造成的二次伤害才是更值得关注和解读的话题!
不论是金属材质的保险杠,还是保险杠上的射灯、绞盘,以及最为危险的位于车头两侧的树枝分离器,这些改装件在与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事故中都会造成二次伤害。为什么家用汽车的保险杠采用工程塑料材质?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在碰撞时有效降低对行人的伤害。因此,即便是量产越野车也会采用这种材料打造保险杠,并且引擎盖等位置的设计也会相对平滑,这都是出于保护行人的考虑。
相反,棱角分明且硬度较高的金属材料改装件或加装件,在与人的碰撞中极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
重点:
如果车辆在改装或加装后未告知保险公司,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结果若显示改装件或加装件导致了原本不会发生的严重后果,保险公司有权全部或部分拒赔。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试想,一辆未改装的越野车与行人发生碰撞,在车速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行人的头部即便碰撞到保险杠,也有可能依靠杠皮和内部缓冲泡沫的缓冲而不造成颅脑严重损伤,从而避免伤亡。
但如果碰撞到的是改装后的越野车,头部先磕碰到金属保险杠,再冲击绞盘,最后被金属射灯刺伤……最终结果将是严重的伤害。再考虑树枝分离器,其本质是从车头拉至车顶的钢索,如果车辆以较高速度碰撞到非机动车或行人,这条钢索可能会成为致命的利器。

总结:
改装或加装必然会增加对行人的二次伤害风险,这是改装车用户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告知保险公司。如果保险公司愿意承保,则可能会要求提升部分费用,这是合理的;如果保险公司拒绝承保,作为车主应慎重考虑是否拆除这些危险的改装件或加装件。
至于摩托车的改装或加装,也需考虑相同的问题。虽然摩托车一般买不到第三方责任险和车损险,但摩托车司机在购买交强险时往往会附加意外险,这也并非毫无意义。摩托车交通事故中,如果存在改装件或加装件造成的二次伤害,同样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改装和加装是一种有意义的汽车文化,但对用车安全和行人保护的重视同样不容忽视。当前,部分品牌在推广改装方案时忽略了相关知识的普及,更多是通过炫酷的改装方案吸引关注,笔者认为这是未能尽到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表现。未来,企业、品牌和产品应更加重视这个问题,以提升整体评价。
相关的改装方案可以更多考虑快拆方案,以提高安全性和便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