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骏的新车云朵,亮点真的不多。
这台车已经在8月10日正式上市了,价格9.58万-12.38万元之间,确实,这个价格不算贵。新车提供360km和460km两种续航版本,搭载全新大电池以及大功率电机,电控器,减速器三合一技术,最高纯电续航460km。
续航数据摆在面前,放主流新能源车市场里,它并不算显眼;但如果放在二线新能源市场里,它还算能看,起码续航最高能做到460km(官方标定)。然后,就是宝骏云朵引以为傲的尺寸,长宽高4295、1850、1651mm。但轴距2700mm和比亚迪海豚一样,不禁让人想问,车身做那么大,轴距为什么却没优势。
说白了,宝骏造电车的逻辑,还是和之前一样的“微面模式”。只不过,电动化给了它更好收割利润的机会罢了。
三电没新意,东拼西凑
把宝骏云朵这台车,说成是一台“攒”出来的车并不过分。从宝骏KiWi EV到宝骏云朵,这么多年,也没见它拿出什么有含金量的技术,哪怕像零跑一样有些自己自研的技术、平台等也能被高看一眼。但宝骏,就是现在新能源行业里想躺着赚钱的那一类企业。
目前来看,电池供应商和五菱一样、电机照搬五菱的,电控大概率也是照搬(重新做适配,有必要吗?)换个壳子直接卖,这就是宝骏的新车套路。在核心技术没有创新的前提下,只能依靠加大车身尺寸拿来当卖点。
不难发现,宝骏云朵这次的宣传,就是讲的“大五座空间”。
之所以它要这么搞,无非还是因为相较于其他产品亮点(如电池、充电、电机、智能化)来说,把空间加大的技术含量最低,而且也最容易实现。提升机械素质,拼的是研发,背后就是时间和财力的支出;提升智能化体验,拼的是软件技术还有庞大的生态系统。以上两点,都是一个长期投入才可能有回报的发展策略。
很明显,宝骏想靠几款车来赚快钱。
为了降低整车的成本,直接找了五菱宏光MINI EV的电池供应商,华霆新能源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给了37.9kWh和50.6kWh两种电池包方案。宝骏云朵和宏光MINI EV一样用的都是无模组电池包,在电池包内尽可能的塞下更多电芯,撑起续航里程。
最低360km、最高460km的CLTC续航里程,这只是官方给的标定。乍一看不错,跻身460km续航里程了,但真实的续航里程可能会大打折扣。使用同供应商电池的五菱MINI EV的车主实测,续航里程缩水严重,标定170km实际能跑100km-140km已经算是不错的续航表现(正常行驶)。
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三种原因。第一供应商出货品控不过关,部分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最终交付后的续航里程差异;第二,是品牌方的BMS管理做的不够到位,和主流水平具有很大差距;第三,也有可能是续航虚标的体现(当然,最好不是)。
宝骏云朵实测车目前我们还没拿到,暂且无法给出它的续航是否会打折的一个定论。但通过电池供应商在其他车型上的实测结论来看,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
再看它的电机,100kW最大功率数据很亮眼。
但它极速只能跑150km/h,同样的最高极速,比亚迪用最大功率70kW的电机就能做到。所以,这样来看,宝骏大功率电机的出现只是为了制衡一下续航里程和性能。它的取舍,就是舍去性能保证续航里程,所以限制了大功率电机的性能上限。
这是宝骏的一种“提升”续航里程的手段,靠限制电机最大输出性能来换的续航里程,这算是技术创新?还是投机取巧?各位自己判断。如果真的想既要又要,宝骏的产品推进速度会相当缓慢,而且也将会完全失去价格优势,谁家新技术研发不得是拿资本堆出来的?
这么看下来,阉割电机性能换续航里程,至少在以上两个硬件上毫无技术创新。整车最大的亮点,无疑就是尺寸的加大。但是尺寸的加大,对于电动车来说,势必意味着车更重、更沉,从各种角度来看电车的尺寸做大,是对续航里程影响最大的。
通常,做大尺寸的电车,无疑是会在电池装配方式上下功夫,做CTC这类的一体化设计,要么就是在车身材料上用轻量化材质。但宝骏云朵没有,看似车型很大、续航还行,但实际到消费者手中,就会发现毫无经济性,其实就是在用“大空间”和低价格来刺激消费者消费。
不过好在有快充功能了,让用户充电方便了一些。
想要低价格,并非只能买买买
挖完宝骏云朵相关的信息之后,不难发现,品牌方没有在努力解决续航里程、电池管理技术上的痛点。反而,是更痴迷于在造一些华而不实的产品,认为空间的加大就是当下市场对于智能电动车的需求。
但话说回来,不在研发上进行投入,那么新技术的产出肯定很困难,而且只能依靠供应商,那打造出来的产品会逐渐和主流市场或者说二线品牌的实力有些渐行渐远。现在的宝骏,低价格
对于一个主打经济型的品牌,这么做无错,但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举个例子,零跑实现了包括电驱、电池、电控三电技术、智能联网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自研。这也让它的产品价格更具有竞争力,这也是一种低价格优势的实现路径,但和宝骏的发展路径完全不一样。同样,哪吒汽车也是,也是低价格电动车,但也在靠自研来换取价格优势。说白了,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想要有价格优势绝非靠买买买,而是得实打实的拥有自研的核心技术,才能造出有实力且价格有优势的产品。
抛开技术自研这一点先不说,这是短期内宝骏无法改变的现状。宝骏现在落地的新能源产品中,并没有太多干货,唯一一个不依靠空间为卖点的产品悦也月销量3500台左右,可见,市场也并不买账,即便价格已经很低了。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比较主观的感受,如果开过宝骏的电车的应该都有同感,从KiWi EV到悦也,开起来都有一种老年代步车换壳挂牌的既视感,对于底盘、操控各方面的调校几乎为零,或者说品牌方根本不重视,也不愿意把这些具有“玩具属性”的代步车做的像一款汽车产品。